2018年7月22日星期日

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新秩序的构建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面对秩序亟待调整乃至重塑的当今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适时提出了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全新方案。对于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构建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无疑有助于实现对所谓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重塑与超越。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承的主权观是对战后国际秩序中主权平等原则真正的尊重与回归。主权平等曾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三百多年间西方国际秩序的基本行为准则,它强调各国之间各自拥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主权权力。二战结束后,“主权平等”又与“不干涉内政”等一道被确立为《联合国宪章》的核心原则,进而扩展为战后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准则。然而,无论是随后的两极对峙时期,还是冷战结束后,主权平等原则都未能真正得到彻底的贯彻与执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冷战结束后时常打着“民主”“人权”“人道主义”旗号,行践踏主权原则和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之实的,恰恰是最早创立并极力维护主权平等原则的个别西方大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中国首创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将尊重各国主权平等确立为处理国与国以及其他国际事务的第一原则并延续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又进一步将主权平等确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强调“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可以说,与个别西方大国对主权平等原则的刻意淡化、漠视乃至随意践踏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这一当代国际秩序基本原则的正本清源。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主张的开放、包容的“多元一体”价值观也是对美式自由主义世界秩序“一元主导”“二元对立”取向的重塑与超越。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居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位置的西方大国逐渐成为人类近代化进程的主导性力量。在确立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的同时,它们还进一步将“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以“普世价值”的形式确立为国际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规范。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西方的自由民主与市场经济制度更是试图以“终结”人类历史的姿态实现对世界秩序的一元化主导。然而,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实践充分证明,世界上并不存在西方价值观一元主导下的普世价值或文明,随着西方实力的相对衰落,西方文明本身也正遭遇更多的现实挑战。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大国而言,继续固守旧的思维定势,不仅不再具有道德层面的正义性,同时也将日益失去现实层面的可行性。与强调“一元主导”“二元对立”的西方文明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一开始就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因此,面对一个多元多彩的国际社会,世界各国只能以包容互鉴的姿态来推动并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和平共处与和谐共生。

原创: 赵卫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博士后)
来源:红旗文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搜索此博客